孩子为什么爱打游戏?真相竟是

点击上方△蓝字可关注知子花家庭教育

" 怎么每天都有作业?"

" 抄写类的作业好烦啊,都是重复劳动!"

" 题太难了我不想做…… "

" 要是能每天就打打游戏过日子多好啊…… "

您的孩子说过类的话吗?

听到这些话的时候,您怎么想呢?

会觉得有一点感同身受吗?毕竟我们小时候也是一样过来的,毕竟这些话听起来和 " 怎么每天都有工作?"" 我的工作里大量重复性劳动毫无意义!"" 那个工作太累了我不想做…… " 差不太多。

身为家长,我们也偶尔会想 " 要是能每天就打打游戏过日子多好啊…… "

不过啊,游戏里的每日任务就没有那么烦人;在游戏里,即便是 " 杀一百只史莱姆 " 这种毫无价值的事情,我们也很少去质疑任务的意义;甚至越难的任务,我们反而越愿意去反复挑战……

那为什么到了现实生活中要工作、要写作业的时候,同样的事情就变得那么烦人了呢?

如果现实生活,能像游戏一样,那该多好呀!

可以的哦 ~

近年来,游戏化(gamefication)这一概念忽然火了起来,它是指:将游戏中的元素套用到非游戏的现实生活场景中。游戏是孩子的天性,最适合游戏化应用的场景,莫过于教育。

仔细想一想,游戏里我们愿意完成每日任务,是因为每完成一个任务就能立刻得到积分或道具;我们愿意 " 杀一百只史莱姆 ",是因为完成之后就能获得一个徽章或者成就;越难的任务我们越愿意去尝试,是因为一旦成功,就能一跃成为排行榜的前几名。

当然,这只是非常简单概括的理由。但大到多人联机的网游,小到微信小游戏,基本都离不开这三样:积分(Points)、徽章(Badges)和排行榜(Leaderboards)。

积分能给孩子带来及时的反馈。

孩子可能也知道,写作业是为了巩固学习到的知识,可是光写作业不能马上看到成果,就会渐渐生出厌倦的想法。如果每写一份作业,都能得到一点积分,让学到的知识量化、付出的工作量化,就能让孩子知道:我耗费那么久写的作业,不只是一个写过就算了的负担。

徽章则以具象的方式标志着特殊的成就。

学校里老师偶尔会给孩子在作业本上贴小贴纸,就是徽章的一种体现。在家庭中,徽章可能是通过每天洗碗持续一周获得的 " 洗碗达人 " 称号,可能是数学习题全对获得的一颗小星星。它是可以展示、可以收藏的成就。

排行榜反映着玩家社交和寻求社会认可的需求。

孩子想要赢、想要超越别人,想要知道自己在人群中处在什么样的位置。当然,家庭中不太可能去了解外部其他人的信息。

因此,排行榜可能会是一张贴在墙上的条形图,标记着爸爸妈妈和孩子本月的读书总量。让孩子能以父母为榜样,时时追赶和超越。这听上去很有趣,但 P-B-L 只是游戏化中浅显而表层的应用,不是游戏化的全部,也不能直接套用在所有情境当中。

要真正 " 把教育变得像游戏一样 ",需要更多地了解游戏化,更多地了解这些浅层措施背后潜藏的心理机制,更多地了解孩子,才能把握本质,灵活地将其融入日常生活当中。

知子花为您推荐音频课 " 合理游戏养成法:孩子不沉迷,家长不焦虑 ",来帮助家长了解游戏为什么能吸引孩子,面对孩子玩游戏,家长能做些什么。

游戏并不可怕,重要的是需要我们去了解它,并积极有效的应对它,是时候让孩子摆脱虚拟游戏,进入现实游戏了。

合理游戏养成法:

孩子不沉迷,家长不焦虑。

↓ 扫码订阅 ↓

点亮 " 在看 ",告诉我你来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