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D:guoguan5000
对孩子影响最糟糕的妈妈,就是着急的妈妈。
/着急的父母,正在剥夺孩子成长空间/
前不久,北京海淀区的二胎妈妈萱萱,在刚出产房不到三个小时,就焦虑起了孩子的学习。
她先是跟大娃语音通话,辅导作业,然后打开手机里的早教软件,放在出生不到三个小时的二宝耳边,说:" 来,宝宝,今天的早教课开始了…… "
在我看来,这样的早教简直变态。
但萱萱却说,其实焦虑都是被逼的。
记得大娃出生的时候,没有什么压力,希望给他轻松快乐的成长空间。
结果到了幼儿园时,发现别人家的孩子像上了发条一样。
有一百天开口讲话的;
有二岁会自己洗澡穿衣服的;
还有些 " 神童 ",三岁认字,会 100 以内加减乘除,甚至开始学习微积分……
这可把萱萱吓到了,她决定不能再重蹈覆辙,必须让二娃跟上这条起跑线。
有人说,父母有多焦虑,孩子的起跑线就有多前。
在这个加速的社会,就算你心态多好,都不得不把所有事拼命往前赶。

歌词是一位母亲急切的催促声:
" 起床!起床!快去洗脸,快去刷牙!"
" 快点啊,快点啊,不然就来不及了!"
似乎每个母亲,都忍受不了孩子的慢节奏。
但实际上,成年人与孩子的生活节奏、生理节奏以及生命节奏都大不相同。
心理学家温尼科特说:" 对孩子影响最糟糕的妈妈,就是着急的妈妈。"
适当的催促,能帮助孩子适应外部世界。
但过多的催促,则通常源于父母自身的焦虑。
当父母无法克服这些焦虑,这些焦虑就会投射给孩子,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
要么影响激素分泌,造成易烦躁、耐性差的特征。
又或者截然相反,表现为反应迟缓、自我压抑、对某些事物过分依赖。

那时他刚上小学,跟着妈妈学做饭。
刚开始做饭难免手忙脚乱,但妈妈却在旁边一直催。
" 能不能快一点?等你做好饭,我们都要饿死了!"
结果,在一声声催促中,他不小心把碗摔了,手指也烧伤了,还被妈妈打了一顿。
从此,他抗拒做饭,直到现在 36 岁了,仍然不想学做饭。
要知道,教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已的成长节奏、思考和历练。
不少父母自身有焦虑,并不是通过自我成长去解决,而是一味地加快节奏,甚至干涉孩子的成长。
如果父母总把焦虑投射给孩子,不仅难以达到本身的期望,还会让孩子在压力中无所适从,心生恐惧,形成双输局面。

把成年人的焦虑,投射到孩子身上,是中国父母的常态。
一天到晚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有劲全往孩子身上使。
有心理学家说过:" 许多父母到了一定年龄,自己成长受到限制,他们对自己能否适应社会产生巨大焦虑。"
" 但他们不是通过自己的成长去解决问题,而是将焦虑投射在孩子身上,让孩子承受双倍的压力。"
最近几个月,在上海读小学的小谷发现,爸爸对他越来越严厉。
每天检查作业,只要错误超过两个,就要罚站一个小时。
每次考试如果低于 95 分,就两个星期不能看电视。
有一次小谷测验跌破了 90 分。
还被爸爸痛骂:
" 我怎么生出你这么没用的孩子!"
不仅如此,原本自由的周末也被爸爸报的辅导班填满。
最多的时候,足足有六个辅导班,语文、奥数、英语、音乐、美术、武术,样样俱全。
这让小谷非常疑惑,本来实施宽松教育的爸爸,为何变得如此焦虑?

十多年不见,同学们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有的在体制内混得风生水起,当了大官。
也有人下海创业,赚得盆满钵满。
一个个谈笑风生,成了众人的焦点。
当有人问到自己现状时,小谷爸爸感到特别尴尬。
这些年来,一直在小公司做普通行政人员,要钱没钱,要地位没地位。
只能吞吞吐吐说一句:" 还行吧。"
这让小谷爸爸心里很不是滋味。
既然自己已经落后于人,就只能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了。
于是,他开始疯狂将精力放到儿子学习上,在他眼里,只要孩子成功,就能证明自已。
为了逃避现实的挫败感,小谷爸爸生生把孩子当成了赌注。
派克曾在《少有人走的路》中写道:
我们的认知就像一张地图,在成长中不断和人生的地形、地貌进行妥协和谈判。
如果地图准确无误,我们就能确定自己的位置,知道要到什么地方,怎样到达那里。
如果地图漏洞百出,就会迷失方向。
讽刺的是,不少家长视野狭窄,成长局限。
自己的地图灰蒙蒙一片,却总根据自已的 " 经验 " 来要求孩子。
还把探索地图的责任,理所当然地强压在孩子身上。

部分家长有一个传统观念,认为孩子是一张白纸。
父母怎么去塑造和教育,孩子就变成什么样。
所以很热衷于为孩子设计 " 教育路线 ",甚至 " 人生蓝图 "。
从小学到大学,将一个个目标摆在孩子面前,让他们逐一 " 攻关 "。
实际上,这种观念是非常错误的,
意大利教育学家蒙特梭利说:" 每个孩子天然就有一个精神胚胎。"
从出生那一刻起,人格特质的基础内核就决定了未来发展的相对趋势。
有一项研究发现:
当在新生儿的床边制造出一些声响时,有些新生儿会自然地转向发出声音的地方,而另一些新生儿的反应则相反。
那些转向声源的新生儿,更可能成长为外向的人,而相对的,另一些新生儿则更可能成长为内向的人。
一个人的性格特质,往往是由精神胚胎决定的。
无论日后如何成熟或变化,最终总是在某个特定范围内波动。
也就是说,一个内向的人,即使随着年龄的增长、经历的丰富以及反复的努力,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变得健谈,但也很难彻底转变成为一个乐于交际的人。
所以,我们更需要根据自身特质,知道自己愿意做什么,适合做什么,以及擅长做什么。

从小父母就希望他好好学习,长大成为科学家。
在长达 10 年的学生生涯里,高晓松也一直按照父母的要求走,并顺利考入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无线电专业。

利用课余时间,高晓松组乐队、参加商演、做原创音乐。
像《同桌的你》、《睡在我上铺的兄弟》、《青春无悔》等知名歌曲,都是在这个时期完成的初稿。
到了大三那年,高晓松毅然从清华退学,走上音乐道路。

心理学家认为,精神胚胎就好比 " 出厂设置 ",我们每一个自发行为,都反应了精神胚胎成长的需要。
精神胚胎发育良好的孩子,有极好的感受能力,充分信任自己的感觉,对任何事情都要寻求自己的判断和理解。
最终,他将成为一个具备独立判断能力和丰富创造力的人。
所以,不要急着去塑造孩子,更不要把自己的观念强加在孩子头上。
只有孩子的想法有存在的空间,对自己的人生才有更多的掌控权。
父母的职责是协助生命的发展,用爱给孩子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
至于如何探索世界,那是作为一个人,最大的自由。
作者简介:国馆:一个有品有内涵的公号。用文化修炼心灵,以智慧对话世界,在这里,重新发现文化的魅力。
5 月 20 日,辣妈帮就要年满 7 周岁啦,
感谢你一路以来的宠幸!
7 年间,辣妈帮有幸见证你成家、孕育、成长的小美好。
未来我们继续相伴前行,让更多美好如期而至吧。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分享你的人生小美好,用心生活的你真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