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善于讲故事的人,会完整的提炼听过故事的主题,并用自己的语言复述出来。
我们小时候,是那么的喜欢童话故事,在童话故事的世界里,花草会唱歌,鸟兽会说话,有美丽勇敢的美人鱼,有鼻子变长的匹诺曹,有天赋异禀葫芦兄弟,还有聪明绝顶的阿凡提 ...
森林里有多姿多彩的化妆舞会,夜空里有金碧辉煌的神圣宫殿,日月星辰懂得我们的喜怒哀乐,江河湖海里每天都上演着灵动的故事……一切都是如此的缤纷色彩,充满着幻想浪漫的味道。
孩子都喜欢听故事,但我们不仅要给孩子讲故事,还要鼓励孩子自己去讲故事,这样才能锻炼孩子的口才能力。

遭到忽视的口才表达能力

不得不说,现在的家长朋友们还是偏重于识字教育,忽略了对孩子口才能力的培养。当今社会,孩子的口才表达能力要比识字更为的重要,因为口才能力是丰富知识、发展智能最重要的工具。
其实,我们审查一下自身,就会深深的明白其中的重要性,因为我们这代人从小是不怎么锻炼口才能力的,我们不被鼓励提问,即使说也是背诵和复述,而不是表达自己的观点,这就导致了我们在现在的工作与生活中的磕磕碰碰,步履艰辛。所以,有条理地表达自己,是个特别重要的核心竞争力。
而孩子对知识的获得主要借助于口头语言,因为他们的知识很贫乏,孩子在认识这样或那样东西的时候,都需要用语言来标志它的名称、形状和特征等,这就需要通过多看、多听、多接触许多具体事物来增加知识,扩大眼界。而在这个过程中,是离不开口才能力的。


让孩子讲故事需要注意的 5 件事

1、培养孩子的词语理解能力
在孩子倾听故事的过程中,首先要培养的是孩子对故事中词语的理解能力,只有让孩子理解故事中的语言,知道故事里形象生动地讲些什么,才能激发孩子倾听故事的欲望。
2、培养孩子的语言组织概括能力
听只是被动的接收知识,所以要试着让孩子主动的讲故事,一般孩子在倾听完三遍故事后,能理解故事的大概内容,记住故事中的重要人物,这时可以让孩子尝试着复述故事。
起初,教师和家长可以用提问的形式,帮孩子回忆故事的重要情节及发展过程,把握好故事的整体,但在回忆故事的过程中,要尽量让孩子自己组织语言,概括性地复述故事内容。

17 世纪英国的教育家洛克说:"儿童的举止大半是模仿来的!" 教师和家长在讲故事时要注意自己的语音语调、神态表情、手形手势等。
不同的语音语调,丰富的神态表情,夸张的动作等不仅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让孩子在倾听故事中犹如身临其镜般的感觉,同时也给了孩子模仿的榜样。
4、培养孩子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而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想象力是一种力量,是一种能让我们挣脱沉闷现实的力量,一种能促使改变得以发生的力量,一种解放大人的力量。
而孩子的内心充满想象,他们拥有自己丰富、天真的思想,故事虚拟、夸张等特点,正好满足孩子充满想象的心理特征。

鲜明的真实人物,滚烫的文字,出神入化的情节,才能造就一个好故事,而好故事具有很好的教育意义,它能培养孩子的品质,孩子在故事中认知道理,反思自我,启发孩子内心深处的善良。
思维导图:理清故事思路
听完故事后,如何让孩子分散在各处的思路变得清晰而有序呢?思维导图在这时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对于复述故事,老师常常会用 8 大思维导图中的 Flow Map ( 流程图)来进行故事结构的梳理:

流程图:让复述思路清晰
那么,流程图中一个个的方块里应该画什么,写什么呢?现在我们来看看故事复述需具备的几大元素:


有了流程图,现在学生的凌乱的思维立马变得有序而清晰:

万事俱备,只欠把故事讲出来啦。为了让故事的复述过程变得好玩有趣,美国老师会准备故事元素卡片,学生跳到一个个的卡片上,不会错过任何一个故事复述的元素。


那么什么样的故事复述才算精彩呢?我在平时教学中总结出了几个原则:
把故事讲出来:不是背诵故事,是用自己的语言讲出故事的精髓。
用生动的语言:抑扬顿挫的语言能抓住听者的注意力和兴趣。
抓住故事的主要情节:在讲故事时要抓住主要内容,不用过于计较细枝末节。
按故事的发展顺序:流畅图的使用可以帮助学生按照故事发生顺利复述。
使用道具:可以根据故事内容使用道具,让故事讲解更加生动。
多次练习:故事讲得精彩不是一日之功,同一个故事反复练习,表达能力会逐步提高。
内容来自:青少儿口才考级、美国小学的日常
声明:本公众号尊重原创,素材来源于网络,好的内容值得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关注——亲子智道
与您一起分享不一样的育儿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