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提醒:孩子有这 4 个习惯,肯定是隐形差生! 尤其第二个

  作者 | 睿妈

来源 | 家长必读(ID:jiazhangbid)

孩子有这 4 种学习习惯,家长务必警惕起来!

——小编

很多家长会苦恼:为什么孩子上小学的时候成绩名列前茅,但到了初中以后,成绩反而会逐渐下降呢?

深入分析的话,原因其实很容易理解。

因为小学阶段的学习主要以基础知识为主,老师讲课比较细致,学生只要熟记老师讲的知识点,基本上成绩就不会差到哪儿去。

但进入初中后,知识体系的难度立马就提高了一个档次,老师讲课的速度也变快,这就对孩子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而那些在小学阶段未能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同学,就容易在初中走下坡路。

一位资深班主任曾提醒过各位家长:如果孩子在小学阶段出现以下 4 种学习习惯,那就说明他很有可能是个隐形的差生。

即使现在成绩不错,但进入初中以后就很容易垮下来,家长务必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01  

上课经常迟到

不难发现,班级里那些早到晚走的同学,成绩一定排在班里的前列。

准时到校或者提前到校,一方面说明孩子对学习的积极性很高,另一方面也能够看出孩子的勤奋和努力。

如果孩子总是上课迟到,起床后总是磨磨蹭蹭提不起劲,那就说明他缺乏对学习的热情和信心。

长此以往,等到孩子进入了初中,学习任务更加繁重,他们的惰性就会越发严重,成绩下降就是不可避免的结果。

家长必读讲堂小古老师说过:磨蹭拖拉是影响孩子学习效果的一大杀手。而要想从根源上解决孩子磨蹭的问题,需要家长从心理引导、注意力训练等 5 方面着手。

因此,对于孩子上课拖延迟到的行为,家长一定要第一时间站出来说:不!

早上早些时间叫孩子起床,严格要求孩子在规定时间内到校,培养他们守时的好习惯,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他们对学习的重视程度。

  02  

课前不预习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习,是为学习做好最充分的准备。

预习和不预习的同学,在学习效果方面有很显著的区别。

上课前预习的孩子,在脑海里对老师课上要讲的内容有大致的了解。当老师讲到某一个知识点时,他可以迅速反应过来,并且紧跟老师的步伐。那么这一节课,他的学习效果可谓是 90% 以上的接收。

而没有进行预习的同学,当老师讲新课内容的时候,很有可能一头雾水,老师在上面讲,他在下面翻书,老师讲完下一个知识点,他还停留在上一个。一节课下来,脑子里迷迷糊糊,也不知道重点在哪里。学习效果打了一半的折扣。

所以,上课前进行预习是非常有必要的。

将知识点在大脑里做一个基本的记忆储备,将不懂的问题进行重点标注。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听课的效率,不浪费课堂上一分一秒的黄金时间。

  03  

写作业必翻书

睿睿以前写作业时有个习惯:胳膊底下铺着作业,前面摊着课本,一边翻书一边往作业上填答案。

我问他为什么不自己写,他理所当然回答我:翻书很方便,不需要自己去想,也不需要动脑筋思考。

听到这话,我打了一个激灵,这是典型的 " 书本依赖症 " 啊!

孩子一写作业就翻书,说明他根本没把这些知识点记在心里,也没有认真看待写作业这个过程。

写作业本是检验自我,巩固知识的过程,但如果过分依赖课本,不论自己会不会,都翻书照抄,机械式的把答案腾到作业本上,这对他们的学习起不到任何的作用。

如果孩子出现这种学习现象,家长一定要及时干预。告诉孩子:写作业不是为了完成任务,而是为了帮助他们记忆知识点,熟练掌握解题思路。

虽然现在翻书写作业很轻松,但到了考试的时候,老师还会允许他们翻书吗?到那时,他们只会像热锅上的蚂蚁—急得团团转。

当然,在书本上找答案不是不可以,重要的是应该采取正确的方式。遇到题目首先要在脑海里思考一番,能自己解答就自己解答。实在不会才可以去翻书本。

需要提醒的是,不要以为翻了书填了答案就完事了,把答案理解并牢牢记住,才是写作业的最终目的。

  04  

不总结,不反思

前面说了,小学阶段的学习主要以记忆为主。而到了初中,随着知识难度的提升和知识量的增加,需要学生在总结和反思方面下功夫。

有的同学看起来知识全都吸收了,但如果不进行反复练习的话,时间长了就会忘得一干二净。因为人的记忆是有限的,需要不断刺激才能记的更长久。

话说:一日练一日功,一日不练百日空;三天不练门外汗,四天不练瞪眼看。放在学习上是一个道理,知识是需要反复回顾反复思索的,如果长时间不去练习,学的再好也会变得生疏。

上了初中以后,各类知识盘根错节复杂纷乱,由于不会总结和反思,很多学生都会抱怨学习吃力跟不上。

所以,让孩子提早养成总结反思的习惯很重要。学会总结同一类型的解题思路,学会找出问题的规律,反思问题的出错点,都是有利于提高成绩的小技巧。

作者简介:睿妈,本文转载自:家长必读(ID:jiazhangbid),跟百万妈妈一起,让学习更轻松。

声明:本公众号尊重原创,素材来源于网络,好的内容值得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关注——亲子苑地

与您一起分享不一样的育儿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