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一瞬间被同学用拍摄下来
根据警方的初步调查判断,跳楼的原因可能是这名学生不堪忍受同学的嘲笑,而最终选择跳楼的方式来解脱。
死者的同学透露:" 他因长得胖(100 公斤),经常被同学嘲笑和捉弄,所以他对此事感到烦恼,甚至是痛苦…… "
前一秒还是 17 岁的鲜活生命,后一秒因为嘲笑酿成了这场悲剧。
令人非常惋惜!
最近播出的《奇葩说》里,选手们辩论 " 我因为太胖,被同学嘲笑欺负,我该减肥吗?",让大家再次关注 " 嘲笑 " 这回事。


回忆起小时候,大家是不是也被起过奇怪的外号,被同学嘲笑长相、穿着、发型、缺点、家庭背景、甚至走路姿势 ......
不过,大家可能都忽视了一点:嘲笑其实也是一种校园霸凌行为。
01
什么是校园霸凌?
校园霸凌实际上是指孩子们之间权力不平等的欺凌与压迫,它一直长期存在校园中,发生这些同侪间欺压的行为,可能包括肢体或言语的攻击、人际互动中的抗拒及排挤,也有可能是类似性骚扰般的谈论性或对身体部位的嘲讽、评论或讥笑。
不是只有下面这种行为才叫校园霸凌。

一名叫王欣然的学生,从 2012 年 8 月起在一所封闭式管理的中学住宿就读。在校期间,因其肤色较黑经常被同学取笑,她每天都因为这些不开心,情绪起伏很大。
事发前一天,王欣然再次遭到同学嘲笑,无法解开心结。
2014 年 3 月 17 日早 6 点,她从教学楼四楼跳下。
后经治疗,她脱离了生命危险,但是身体多处骨折。出院后经过鉴定,欣然的伤情构成两个八级伤残,两个十级伤残。
百度随手一搜,嘲笑这种校园霸凌,引发了无数惨案。

嘲笑之所以威力巨大,还因为被嘲笑者面临着被否定和不认同,甚至会被指责。
当被嘲笑的学生向成年人寻求帮助时,有时候得到的答案却是 " 你为什么不改呢?"," 别人嘲笑你胖子,你就减肥吧;别人嘲笑你跳绳,你就换一个游戏吧;别人嘲笑你口音,你就改一改吧 ......"
当手机被偷时,有人会说 " 为什么不看好自己的财物?活该被偷 ";
当公交车上被骚扰时,有人会说 " 谁叫你穿那么短的裙子?活该被揩油 ";
当在路上被车撞时,有人会说 " 怎么走路不看路?活该被撞 ";
当孩子被人贩子拐走后,有人会说 " 做父母的怎么那么不小心?不拐你家拐谁家 " ……
前段时间滴滴公司 " 郑州空姐顺风车遇害案 " 中,有很多网友发表 " 长得好看很容易让人见色起意 " 之类的言论,其背后的逻辑着实让人不能苟同。
在郑州案中,受害者已经做到把行程告诉家人、和好朋友假装打电话,却依然难逃一劫。
尽管女性小心翼翼,生理上的弱势还是导致了其容易成为的受害者,甚至在受害之后还要被谴责 " 你穿得太暴露了 "、" 妈妈没告诉你不能深夜出门吗 "。

女生曾给朋友发微信说被灌酒,在回去的车上,拒绝刘对其动手动脚,事后坦言这个是陷阱。
当事女生还说,如果只有自己,会自杀,但是还有父母。
但是,即便是这样,依然有人谴责当事女生 " 是女生强迫刘 " 之类的怪言论。


03
知乎上也有类似 " 我在学校被嘲笑怎么办?" 的提问。有网友回答称,最好的方式就是让自己变得强大。
这与英文歌曲《Stronger》里的一句歌词说得相似:"What doesn't kill you makes you stronger",任何杀不死你的东西,都会让你变得更加强大。听起来很积极,很励志。
但这只是一句励志的话,有引导的作用,但并不能保证被嘲笑者就能逆袭变得更 "stronger"。
万一有人不够强大呢?现实中,也并不是每个人的内心都足够强大。
千万不要企图通过 " 努力做好自己 " 来缓解嘲笑。
" 今天如果我减肥了变瘦了,他们就不会嘲笑我了。放心吧,那他们也会嘲笑其他胖子," 嘲笑 " 这件事本身并没有消失。"
所以,我们在鼓励被嘲笑者变得更坚强,要建立强大的内心做自我的同时,如对嘲笑这种霸凌行为不加以修正,可能就是在纵容 " 嘲笑者 "。
而且," 努力做好自己 " 这回事,其实是对 " 真实自己 " 的逃避,是认定 " 现在的自己不够好 "。
因此,在面对嘲笑的时候,你首先要接纳自己,接纳自己的一切,无论自己高低胖瘦美丑。
下次面对嘲笑的时候,或许可以这么做:
一笑而过,不要搭理他
反击,一句话堵住 ta 的嘲笑
不少家长在遇到孩子之间出现冲突的时候,要求孩子宽容、大度、忍让。
但是你会发现,坏孩子不一定受到惩罚,而忍让的孩子却还是会被欺负,这时,孩子的整个是非观就会被颠覆,他们会对礼让这种行为产生强烈的质疑。
杜克大学医学院的心理学家科普兰等人还追踪调查了英国的 4000 多名 18 岁以下青少年和美国从 9 岁到 26 岁的 1400 人,发布了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报告说:
受到欺凌的孩子更容易焦虑、抑郁、自残和产生自杀念头。但让专家们也感到意外的是,和来自成年人的精神、肉体虐待相比,来自同龄人的欺凌对孩子的心理健康造成的影响有过之而无不及。
很多时候,孩子发生冲突,家长不一定在现场,不了解当时的情况,父母要告诉孩子,在面临被欺负时,如果不还手就能解决问题,那是最好,比如:
1、大声说话:在气势上面压倒对方。
2、斥责对方:连续提问,让对方承认错误。
3、制止对方:告诉孩子,面对小朋友打过来的小巴掌时,不妨试一试迅速抓住对方的手,这样对方就不能动了,不能动就打不了人了。抓住对方手腕的同时,要告诉这位小朋友:" 你不能打人,打人不是好孩子 "。
4、尽量寻求外部强大力量的帮助:比如找老师,或者告诉父母。
在孩子们的冲突中,父母的最终目标,是要教会孩子自我保护,并找到适合自己的解决办法。
可能,我们无法改变这个世界上不断出现的嘲笑者,但是我们也不要去做一个嘲笑者。
这个世界并不是掌握在那些嘲笑者手中,而恰恰掌握在能够经受得住嘲笑与批评不断往前走的人手中。
知子公开课带您
《独家视角解读教育大会》
走进教育大会,了解完善人格
扫码立即听课▼
▼戳原文,立即听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