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来源于菁 kids 上海 ,作者菁上海
看点 亲子关系中,家长如何做到心平气和地与孩子沟通?美国白宫儿童顾问、三次提名诺贝尔和平奖的著名心理学家托马斯 · 戈登提出了 "P.E.T" 父母效能训练这一育儿法。通过 " 行为窗口 " 与 " 问题归属原则 " 两项核心工具,帮助家长培养良好的亲子沟通技巧与生活态度。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菁 KIds 上海 ( ID: Jingkids_Shanghai )
文丨拂晓 编丨 Travis
有孩子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我一直在寻找各种契合自己价值观的育儿方法。直到我遇到《P.E.T. 父母效能训练》这本书,它是我寻找育儿方法道路上的最后一站。
这是一本讲亲子沟通的书,P.E.T. 是"Parent, Effectiveness, Training."这三个英文单词的首字母,中文名就是 "P.E.T. 父母效能训练 "。
本书作者托马斯 · 戈登博士(1918-2002)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师从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卡尔 · 罗杰斯。他在芝加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曾担任加州心理学会会长、美国白宫儿童顾问等职。
戈登博士以其所创建的" 戈登方法 "而闻名全球,这一方法起初是为了改善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后发展成为一种改善所有人际关系的通用模式。
戈登博士因此连续三次被诺贝尔和平奖提名,一度被誉为" 沟通之父 "。
这本书已经以 33 种语言在全球出版,50 多个国家和地区近 500 多万父母参加过此课程的培训,这其中也包括比尔 · 盖茨的父母。
这本书将我们日常所提到的—— " 界限、需求、看见、感受、同理、共情、双赢、尊重、接纳、爱其如其所是 " ——这些关系词汇真正地落地,通过我们和孩子相处的每一个时刻,说出的每一句话,将其展现出来。


翻开这本书,我们一定会被 " 父母是人,不是神 " 这句话所吸引。承认父母的局限性,显然会给时常陷入育儿自责内疚中的父母们松绑。
" 你可以坦然承认自己是一个人,面对孩子的时候,会拥有积极的或者负面的情绪。你更无须前后一致表现自己是个称职的父母。
当你感觉你无法假装对孩子感到接纳和爱的时候,你无须勉强自己去这么做。你也没有必要对每一个孩子一律平等地展示你的接纳和爱。
最后,你和你的配偶无须在教育孩子的时候站在统一战线上。但真正重要的是,你需要知道自己的真实感受。"
当看到这样的文字时,是否觉得放松的同时又有些疑惑呢?这到底是一种怎样的育儿观,它如何让我们成为高效能的父母呢?
在 PET 里,有两个核心工具,叫做" 行为窗口 "和" 问题归属原则 "。

对于孩子的所有行为,我们都可以把它们放到如下这个大的矩形里,就像是透过一扇窗去看这些行为。
这些行为要么是能够接受的,要么是我们不能接受的。
于是在这个矩形的中间就有了一条分界线,称为" 接纳线 "。上面是 " 可接纳区 ",下面是 " 不可接纳区 "。

孩子的行为带给我的感受是平静、放松或者喜悦的,放在上面;
孩子的行为带给我的感受是不舒服、不爽的,放在下面。
对于孩子同样的行为,这个接纳线是因人而异的。而且这条感受线就像海岸线,总是在变化中,会随着自我、环境、他人的变化而发生改变。
这个行为窗口就很好地解释了:
父母为什么不用勉强自己接纳孩子所有的行为;
父母为什么不用刻意去前后一致;
父母为什么不用维护统一战线。

" 问题 " 这个词很容易望文生义,让人产生误解,误以为是 " 谁做错了什么,需要改正 "。
" 问题 " 在英文版原文里是 "problem",这里是指:谁的内在需求没有得到满足,那么谁就拥有问题,问题就归属于他。
他是问题的主人,需要对自己的问题负责。所以这里的 " 问题 ",只和 " 感受、需求 " 有关,而与 " 是非对错 " 无关。

比如说:
孩子用积木搭好的房子塌了很伤心;
孩子和好朋友吵架了很生气;
孩子被老师批评了很委屈;
孩子觉得作业太难了;
……
这些都表明" 孩子拥有问题 ",那么父母就要退出 " 解决方案提供者 " 的角色。
相信孩子有无限的潜能,去找到属于他自己的,最合适的解决方案。而父母这种把责任留给孩子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协助方式,在 P.E.T. 里叫做" 协助技巧 "。

父母已经很累了,孩子还要讲故事;
父母要赶时间的时候,孩子还在磨叽;
孩子把音乐开得很大,影响了父母的休息;
……
这些都表明" 父母拥有问题 ",那么父母就要避免直接提供解决方案,或者指责贬损孩子。在 P.E.T. 里倡导的是使用" 面质技巧 ",向孩子表达这样的行为对父母造成的影响和不好的感受。
当" 双方拥有问题 "时,可以使用" 冲突解决技巧 "来公平地解决问题,并以尊重的态度分享价值观。
在" 无问题 "区,可以使用" 关系技巧 ",来促进彼此的关系。
有了这个 " 归属原则 ",在和孩子相处的任何时刻,我们就都可以在这张 " 地图 " 上找到相应的区域,从而去使用相应的技巧来应对,这无疑就像亲子关系中的导航仪,也是定海神针。


当我们拥有一个孩子,或者即将拥有一个孩子的时候,大概都会在心里为他描绘出一幅未来的图景,希望他:
" 健康快乐、独立自主、自尊自律、有责任心、有同理心、有创造力、有抗挫力,总之,内在有力量、发挥与生俱来的潜能,让孩子成为他自己。"
相信这也是绝大多数父母培养孩子的目标,而 P.E.T. 可以帮助父母们离这样的目标越来越近。
当孩子拥有问题的时候,会表现得沮丧、难过、生气。看到孩子这样,做父母的自然会很想帮助孩子从这种状态中走出来,于是提建议、讲道理、安慰:
这多大点事啊!
用得着反应这么大吗?
没关系的,过几天就好了!
你是最棒的!
却不知这样做只会让孩子觉得:父母不理解我,父母并不喜欢我这样的状态,有情绪是不好的,我是没有能力解决自己的问题的……
除了无法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背离我们的养育方向,对于父母来说,将本来属于孩子的事情揽在了自己身上,也是不堪重负的。
在 P.E.T. 里,当 " 孩子拥有问题 " 的时候," 命令、警告、说教、建议、辩论、责备、赞扬、嘲笑、分析、安慰、质问、转移注意力 " 统称为 " 沟通的 12 块绊脚石 "。
看到这些,你可能会觉得:这全是我平时和孩子沟通时会用到的啊,除了这些,我还能说什么呢?

在女儿三年级的时候,她有一次机会上台发言,这是她第一次在全校师生面前发言。没有预想的顺利,中途她突然忘词了,台下的观众先是静默无声,然后是哄堂大笑。她匆忙说了声 " 谢谢 " 就下来了。
接下来的这一天看上去风平浪静,她也似乎没有被影响。
但是第二天早上,当我去叫她起床时,她翻了个身背对着我,说:" 妈妈,我不想上学!" 然后坐起来抱着我,头埋在我的肚子上,对我说:" 妈妈,我好想钻进你的肚子里!"
我明白了,昨天的事情对她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困扰,她还没有消化和处理这件事带给她的冲击。
我问她:" 是因为昨天上午发言的事情吗?" 孩子点头:" 嗯!" 然后眼泪夺眶而出。
我抱着她:" 你当时觉得特别尴尬。"
孩子说:" 是的。"
我:" 那么多人看着你,可是你却忘词了,也许你太紧张了。"
孩子:" 是的,我本来已经背得很熟的,可是一上去就好紧张,然后就都忘了。"
我:" 你很难过。"
" 嗯。" 孩子继续哭了会儿。
看她情绪缓和得差不多了,我便对她说:" 昨天你基本都说下来了,大概就剩最后一句。这么长的一篇稿子,能背成这样已经很不错了。后来你还说了谢谢大家,反应真的挺快呢!"
于是就这样孩子吃好了早饭,背着书包上学去了。自此后,再有当众发言的时刻,她再也没有紧张慌乱过。

当孩子的感受被妈妈看见和理解,便开始流动起来,淤堵在她心里的疙瘩被解开了,她便恢复了思考能力,从 " 孩子拥有问题 " 回到了 " 无问题区 "。这个时候我再说什么,她便很容易接受了。
在一个人从小到大的成长过程中,总会有一些突发的事件冲击着我们,改变着我们的人生轨迹。我非常庆幸在我的孩子遇到这样的艰难时刻时,我有 P.E.T. 的支持,它帮助孩子面对挫折、承担责任,将父母从无助中解救出来。
在任何时刻,我都知道应该怎么去帮助一个孩子,这就是我称 P.E.T. 为 " 定海神针 " 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