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照顾「瘫痪女儿」18 年反被女儿杀害,真相背后是一场以爱之名的“恶行”!

点击上方△蓝字可关注知子花家庭教育

最近,小花经好友推荐看了一部美剧——《恶行》,豆瓣评分 8.6 分。

看这部剧的名字,还以为是暗黑凶杀案,或者什么丧尽天良的故事。

但这部剧主人公只有俩:母亲和女儿。

上面海报中的两位,就是这部剧的主角:女儿吉普茜(乔伊 · 金 饰),母亲蒂蒂(帕特丽夏 · 阿奎特 饰)。

母亲蒂蒂,是一位 48 岁的单身妈妈。

众人眼里,她是个完美母亲。

她没有工作,数十年如一日的照顾着自己瘫痪的女儿,吉普茜。

女儿吉普茜病得很重,几乎只能靠轮椅代步。

按她母亲的说法,吉普茜从小就被多种病症缠身,譬如:癌症、脑性癫痫、瘫痪、肌肉萎缩、心杂音、贫血、过敏体质……

因为癌症,她的头发被全剃了。

因为瘫痪,她只能靠轮椅代步,挪动全靠妈妈抱。

因为喉咙有问题,所以不能口服任何食物,只能靠胃管打流食。

因为哮喘,她每晚睡觉都要佩戴呼吸机。

因为过敏,她不能吃任何甜食。

多么可怜的小女孩。

照顾吉普茜是件辛苦的事,但她妈妈没有任何怨言,反而甘之如饴。

母女俩相依为命,这种积极进取的乐观精神,感动了不少人。

每年都会有各种采访和捐款纷至沓来,譬如她们现在住的房子,就是慈善机构送的。

对于大家的赞扬,母亲蒂蒂的态度一直都很谦卑、温暖。

两个人相依为命,抵抗命运的不公平。

但是,事情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简单。

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对天使般坚强美好的母女,总会显露出一些让人不适的细节。

每次采访时,母女俩总是牵着手互相鼓励,回答也滴水不漏,相亲相爱。

但所有问题,都只由妈妈回答,即使是问吉普茜的,也会被妈妈抢答,女儿完全丧失了发言权。

记者走后,吉普茜略带期待和恐慌的询问妈妈 " 我刚才表现的怎么样?"

聚会中,母亲谎报女儿年龄,让明明 20 岁的女儿穿可爱的衣服,看起来像 12 岁。

发展的剧情中无意中透露着诡异的信号。

直到……吉普茜听到医生诊断说,她对糖类并不过敏。

医生与母亲的相反言论让吉普茜有了疑惑,她决定进行尝试。

这个尝试,揭开了恐怖的真相……

吉普茜大口喝着可乐,发现自己对糖分真的不过敏。

她的喉咙也没有问题,可以自主吞食,不需要胃管。

甚至,她都没有瘫痪,完全可以随意走动。

原来,吉普茜根本没病,从小到大都是个健康女孩。

所有病症,全都是她母亲在骗人!

骗过了她,也骗过了所有人。

母亲严防死守,甚至为了不让女儿表达自己真实的身体状况,喂女儿吃安眠药。

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吉普茜被母亲的谎言欺骗、恐吓、洗脑。

从身体到精神,彻底被改造,将吉普茜囚禁于病床上,口不能食,腿不能行,永远只能任由母亲摆布。

母亲对女儿就像一个驯兽员对待自己的宠物一样,要求吉普茜言听计从,成为自己的所有物。

她利用对女儿无微不至的照顾,将自己塑造成伟大的母亲形象;

利用女儿 " 病入膏肓 " 的病情,收取巨额捐款满足自己的物质需求。

以爱之名,做恶之行,受害者的苦无处诉,冤无处伸,只能被亲情的绳索缚在行刑台上,任人宰割。

结果可想而知,母亲迎来的是女儿知道真相后的极端反抗。

有一天,邻居进到她们家里,发现蒂蒂背后被砍了很多刀,死了好几天了,吉普茜也离奇失踪。

杀人凶手是吉普茜男朋友,而这一切都由吉普茜指使。

然而,《恶行》这部剧最让人感到恐惧的,就是片头那句:由真实事件改编

这样的 " 母爱 ",让人不寒而栗。

在真实案件发生后,母亲的这种怪异行为,在心理学上被称为代理型孟乔森综合症——

照顾者捏造或诱发被照顾者的身心疾病,以此取得别人的同情或者怜悯。

实际上,病患就是以爱之名行控制之实。

但《恶行》要呈现的也不止是这种怪病,而是更广泛的、病态的亲子关系。

大家熟知的,就是去年惹起不少争议的朱雨辰母子俩。

朱妈妈称自己是用生命爱儿子,实际上是拿自己的爱绑架他。

而朱雨辰并没有因为妈妈这种伟大的爱变得多么幸福,一提到母爱,他就会头大,甚至还因为母亲的宠爱找不到伴侣。

除了朱雨辰,还有成龙和吴绮莉的女儿吴卓林。

众所周知,吴绮莉就是典型的控制型家长,她对吴卓林爱和管教一直很极端,据说吴卓林 9 岁前上厕所,都是被抱着去的。

最近吴绮莉的一次报警又引起了大家的关注。

吴绮莉报警称女儿将自己反锁在屋内,担心她有危险。可是在出动了大批消防人员后,才发现原来只是吴绮莉想借警方联络女儿。母女俩已经有近 20 天没有互通音信了。

而对于吴绮莉的报警,吴卓林只是冷漠地建议妈妈去看医生。

面对爱的绑架,吴卓林不止一次反抗过,她宁愿流落街头也不归家,多次割腕自残,抽烟、喝酒、剃阴阳头,公开出柜,高调结婚,甚至报警抓捕母亲。

其实,控制型父母离我们很近,还记得深圳那个女童被母亲暴打的 3 分钟视频吗?

虐童的背后,是这位母亲的控制欲。

在这对父母看来,孩子似乎只是他们的私有财产,可以攥在在手里,想怎么处置都行。

换而言之,他们的控制欲实在太强了。

用暴力满足自己的控制欲,似乎就是他们生儿育女的意义所在。

他们却从来没有考虑过,自己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人,她的感受如何。

伦敦大学学院的科学家发表在《积极心理学期刊》的一项研究发现:

父母的控制行为和孩子以后生活中的心理健康问题之间存在关联,家长控制欲过强,对孩子幸福感造成的负面影响竟然与痛失至亲对人们产生的负面影响程度相近!

很多家长打着 " 我是为你好的 " 的旗号,将自己的想法和观点一股脑儿地填给孩子,抽干孩子的主观能动性。

孩子成了傀儡,成了提线木偶,甚至是满足自己欲望的牺牲品。

这个世上,不知有多少父母以爱之名控制着孩子;不知有多少父母用 " 我生你养你,所以你要听我的 " 这种理由支配着孩子的生活。

他们认为自己很清醒、很明白,实际上正在一步步地毁掉孩子的人生和自己的人生。

所以父母们,最该学习的一课就是适时放手,及时制止自己的控制性行为。

如果你并不清楚自己是否是控制型父母,你可以问自己:

我正在对孩子做什么?

我是不是把孩子当成独立个体对待?

我是否充分征求了孩子的意见,尊重了他们的选择?

是否顺势引导而不是粗暴干预了?

是否以孩子的需要为出发点,而不是自己的需要作为出发点?

反思自己,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要永远记住,孩子是独立的个体,他也有自己的空间和隐私,不是你的私人物品。

就像纪伯伦在 1923 年写下的诗歌《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说的一样:

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通过你来到这世界,

却非因你而来,

他们在你身边,却并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

却不是你的想法,

因为他们自己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

却不是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

属于你做梦也无法达到的明天。

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他们会长大,也会与你渐行渐远。

最好的爱是放手但不放任,关注但不打扰,默默守护,静待花开。

与君共勉!

— end —  

作者:小花老师

指导与校对:索老师

参考资料:《恶行》: 黑暗到极致,惊悚到窒息,但又好看到炸裂!

—往期热文—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点亮" 在看 ",告诉我你来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