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 岁妈妈舍命产子去世:关于活着,死亡是最好的老师

点击上方△蓝字可关注知子花家庭教育

搏命生子,到底是母性的伟大,还是生命的赌博?

近日,一则 " 舍命生子网红去世 " 的话题登上了热搜。

话题的主人公名叫吴梦,43 岁。

相信大家也都听说了她的故事,面对这个舍命生子去世的妈妈,网络上的声音不是同情,也不是歌颂伟大,而是骂声一片,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虽说逝者为大,但是小花还是想就事论事,说一下这位妈妈用生命给世人留下的启发。

1

舍命生子,真的是为了爱吗?

2013 年,吴梦育有一子,也是在这一年,吴梦被查出患有隐形癌症 " 肺动脉高压 "。

对于这种高危患者,国内外相关指南一致建议避免怀孕。

但是在去年 6 月,吴梦不听医生劝阻执意要剖宫产生下第二个孩子。

生育后,吴梦情况很不好,心脏骤停,一度昏迷。

紧急情况下,医生只能对她进行修补心脏、肺移植的手术,留住一线生机。

历时 8 小时,手术成功了。

这也成为世界首例继发性肺动脉高压产妇 " 心脏修补 + 双肺移植 " 的成功手术。

但这例震惊医学界的成功案例,却让主治医生陈静瑜无法保持沉默。

他在自己的微博直言,吴梦冒险生子是" 以爱的名义,绑架了医院、绑架了医生 "。

吴梦曾在朋友圈发出这样一段话:" 无数的人问我,为什么要冒死生这个孩子?我的回答是,爱!对于生命的热爱,让我不愿苟活;对老公的爱,不想让他老了凄凉;对大儿子的爱,不忍让他独苗一个承担一切;对小儿子的爱,不忍随意放弃他的生命。  "

可是,吴梦嘴里所说的爱,真的是爱吗?

2018 年下半年,吴梦病情一直持续加重,到 2019 年 2 月初,只能靠呼吸机呼吸了。

就算这样,吴梦也一直坚信自己不会死,可惜老天没有顺她的意,4 月 1 日,吴梦走了。

留下的是年老的父母和两个幼小的孩子以及那个 " 后悔不已 " 的丈夫。

2

别对 " 死亡 " 心存侥幸

吴梦走后,医生陈静瑜揭露了她的死因:移植术后不吃抗排斥反应药物。

医者费劲千辛万苦,患者却是我行我素。

陈医生说:她对医生抗感染用药不信任,觉得术后花费多,她拒绝必须的用药治疗,导致双肺反复感染,诱发慢性排斥。

她甚至已经不相信医生能救他,只相信神。

可能只有医生才能理解遇到这种病人的无奈。

其实她这种心理是很典型的侥幸心理,在手术成功后,她觉得既然活下来了,就没必要花太多钱做后期恢复工作了,能省则省。

可是物竞天择,一切事物都有自己的发展规律,生命也是。

如果我们试图用侥幸心理来对抗生命,显然是不堪一击的。

其实,这种侥幸心理,我们都普遍存在,只是我们要知道如何把握这个度。

心理学研究表明,侥幸心理是人的本能意识,这种心理反映在人们的各种思维活动中,通常情况下,侥幸心理是一种潜意识,不足以支配人的行为活动,但是当一个人自控能力不强,这种意识将会得到膨胀,从而变成一种信念的迷失。

的确,侥幸心理时常会被满足,可是,在死亡面前心存侥幸,是否有些冲动和愚蠢呢?

正如陈医生所说,吴梦太过于自信了。

在心理学上,这种过于自信,又称乐观主义偏差。

放到生活中,就好比吸烟的人相信自己不太可能得肺癌,酒驾的人相信自己不会被抓,也不会出车祸。

或许,一次两次,你躲过去了,可是一旦这种侥幸心理成为习惯,后果将不是我们能控制的。

生命开不起玩笑,侥幸真的会害死人。

3

我们是一个没有死亡教育的民族

《西藏生死书》说:" 我们是一个没有死亡准备的民族。

很多人都是大限已至时,才第一次认真思考死亡,吴梦就是其中一个。

吴梦家人说,在生前最后一刻,她也感到了自责和后悔。

他自己的最后一条朋友圈也说,直到自己直面死亡那一刻,才懂了世间亲情重于一切。

可这一切都来不及了。

在中国人的观念里,死是一个很忌讳的词。

鲁迅在《野草》里讲过一个故事:

一家人生了一个男孩,做满月酒,抱出来给客人看,有人说 " 这孩子将来要发财 ",也有人说 " 这孩子将来会做官 ",主人对他们不是感谢就是恭维。

最后一个人说:" 这孩子将来是要死的。"

所有人都怒了,合力把他痛揍了一顿。

这是为什么呢?

" 说要死的必然,说富贵的许谎。但说谎的得好报,说必然的遭打。"

中国人向来忌讳谈论死亡,认为羞于出口,甚至被认为不吉利。

特别是在家庭教育中,如果孩子好奇追问,大人往往闭口不谈,被逼急了,就只好编个 " 美丽的谎言 " 圆场。

殊不知,隔离死亡才是对孩子认知的错误引导。

白岩松说:

" 中国人讨论死亡的时候,简直就是小学生,因为中国从来没有真正的死亡教育。"

不仅仅是孩子需要死亡教育,大人更加需要。

人都是怕死的,这毫无疑问。

但是你是否想过,自己为什么怕死?

高晓松问开 " 死亡体验馆 " 的丁锐,见了那么多体验死亡的人,哪一种人最怕死。

丁锐说:没有充分活过的人,最怕死。

可是,人活一世,为什么不好好活着呢?

反思我们自己,或许是我们自身就从没有正视过死亡的存在,我们惧怕死亡,所以也幻想避免死亡。

但事实上,死亡是人类无可逃脱的命运,如果你无视它的存在,带来的将是惨痛的教训。

吴梦的离去,是悲伤的,但是在心痛的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她带给我们的一些人生反思。

清明节至,面对死亡,我们都要补课。

因为,只有正视死亡,才能更好地珍惜生命、敬畏生命,过好活着的每一天。

愿逝者安息,她的两个孩子也能健康快乐的长大。

— end —

作者:小花老师

指导与校对:索老师

—往期热文—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课程推荐—

长按扫码 立即试听▼

点亮" 在看 ",告诉我你来过